您好,欢迎访问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眼科医院!

吴晓建谈一家三口捐献遗体——与其化作灰烬,不如留下光明

发布时间:2017/01/05 16:14

转自济南日报:

济南市民吴晓建认为:父母在世,子女理当竭尽全力减少他们的病痛,照顾好他们的生活起居。老人逝去,帮他们捐献角膜和遗体也是了却了他们一桩心愿;在提倡建立文明、和谐社会中符合厚养薄葬的精神,子女也尽了力。移风易俗,奉献爱心;破除“入土为安”陋习,“与其化作灰烬,不如留下光明”。捐献器官、捐献遗体是老人最后的志愿行为,逝者的高尚情操、逝者的灵魂、逝者的爱心将会永存。
帮父母完成遗愿
  2006年和2008年,吴晓建作为遗嘱指定执行人,先后帮助90、92岁的父母顺利实现了角膜、遗体捐献的愿望。两位老人是济南市红十字会所接受的实现了遗体捐献的首对老夫妻。父亲的名字镌刻在角膜捐献纪念碑上是第一个。
  吴晓建在医院工作40多年,时间久了,逐渐理解了父母“捐献遗体”的决定。他深知培养一个出色的医生绝非易事,而解剖课是各科医学基础里的基础。把器官捐献出去救死扶伤是对生命的尊重和延续。人死不能复生,捐献遗体就是另一种“活”下去的方式。
  这两位获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知识分子,早在2003年《山东省遗体捐献条例》尚未出台之前,就决定要捐献遗体,为祖国的医学教育和科学研究贡献自己的最后一份力量。两位老人为了达成心愿,到处拜托医院里熟悉的医生、院长为他们联系。当时医生都觉得惊讶,“活得好好的,你们想法怎么这么超前?”他俩说:“生前不怕手术刀,死后何惧解剖刀。把遗体捐献给医学教育事业,还能培养些医生。”两位善良的老人不仅把慈祥的爱留给了自己子孙,也把伟大的爱奉献给了社会,这是中国老人平凡而又伟大的真实写照,作为这个家庭的成员,吴晓建感到自豪,也为有这样的父母而感到骄傲。
自己也申请捐献遗体
  吴晓建认为,构建和谐的社会需要越来越多的和睦家庭,而每个祥和的家庭都离不开更多的懂得大爱和孝顺的子女!生命在奉献中延续,高尚在人世间永存。遗体捐献对于整个社会的文明进步都是一种促进。在全社会的共同参与下,世界将会变得更加美好。吴晓建深深理解父母的高尚情怀。他在自己58岁生日那天也填写了捐献申请登记表,年底获得了批准。
  吴晓建常年热心公益活动,还是本报市民记者团成员和济南市食品药品社会监督员。作为红十字会志愿者服务队长,经常参加红十字会的会议发言、宣讲活动;与家人和捐献者亲属们在每年清明、寒衣节期间参加追思会,在山东省暨济南市遗体捐献纪念碑、济南市红十字会器官(角膜)捐献纪念碑前,寄托哀思,缅怀、祭奠,感受那份永远流传在人间的无疆大爱,让更多人能在道德层面和情感上理解、接受遗体捐献行为;参加为捐献者祈福活动,向全社会弘扬捐献者的高风亮节,称赞他们是和平年代最可爱的人。



地址:山东省济南市经四路372号

邮编:250021

电话:0531-81276111

咨询电话:0531-81276000

公众号

小程序

版权所有 2008-2022 山东省眼科医院 信息部 鲁ICP备14000770号 鲁公网安备37010402000539号 济医广审字[2022]第0627-152号